• 尊龙凯时

  • 最新动态 合众要闻 行业动态

    云南坚决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,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——以生态环境“含金量”提升发展“含绿量”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4-25 11:24:34   阅读次数:207


    丽江月亮谷 。 本报记者 陈飞 摄


    马拉松参赛选手在异龙湖“最美高原生态湖泊专用赛道”上奔跑。 本报记者 高吴双 摄



            近日 ,“昆明蓝”再次刷屏社交平台。2024年昆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一的消息被广大网友和市民点赞 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放眼全省,2024年,全省16个州(市)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多年超过98% ,细颗粒物浓度下降至每立方米20.5微克、较2015年降低6.8%,空气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。天蓝、地绿 、水清,环境优美、生态宜居成为旅居云南的鲜明标识和亮丽生态名片 。云南正不断以生态环境“含金量”提升发展“含绿量”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

            我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,协同推进降碳 、减污 、扩绿 、增长,发展和保护成效不断提升。高标准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三大保卫战和10个标志性战役 ,集中力量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,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经过努力 ,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8年超过98%,持续位居全国前列。2024年,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保持稳中向好,全省16个州(市)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.1% 。与2015年相比 ,2024年 ,全省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提高了31.3个百分点、劣Ⅴ类水体比例降低了16.4个百分点。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%达标 ,确保“一江清水出云南”。滇池 、星云湖摘掉劣Ⅴ类“帽子”,泸沽湖(云南部分)、赤水河(昭通段) 、独龙江被评为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,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。七彩云南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“诗和远方” 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

            科学合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绿色发展 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生态安全的重要空间战略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我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 ,准确把握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重大意义、总体要求和任务举措 ,立足云南省情定位,不断完善符合云南实际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 ,坚决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截至目前,全省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.35万平方公里 ,占全省总面积的29.61% ,不断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 ,亚洲象、香格里拉、高黎贡山、哀牢山4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和西双版纳 、昆明2个国家植物园候选园纳入国家总体布局 ,划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33处。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有序推进,累计建成国际重要湿地5个、国家重要湿地3个,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4000余座,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1283万亩 ,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13万亩 。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5.25% 、森林蓄积量达21.44亿立方米,均位居全国前列 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生态安全体系,我省健全生物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 ,全省90%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%的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,拯救和保存了大批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资源 。通过开展与周边国家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 、跨境大气污染防治 、跨界水污染防治 、应对气候变化 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等交流合作 ,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生态安全风险,为国家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

            坚持带污染的钱再多也不赚、带污染的项目再大也不要,我省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 、增长 ,因地制宜大力发展“三大经济”,持续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,积极拓宽“两山”转化路径,让绿水青山更好造福人民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农业方面,持续打响高原特色农业品牌 ,推广绿色高效栽培、养殖技术 ,加强有机产品、绿色食品认证,让绿色云品成为云南农业的金名片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工业方面 ,用好绿色电力王牌 ,大力发展“绿电+先进制造业” ,推动“新三样”加快延链补链;着力推进钢铁、石化 、有色 、建材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,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;积极发展循环经济,建设一批低碳园区、零碳园区 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服务业方面,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擦亮云南旅游金字招牌 ,把握旅游发展新趋势 ,开发不同需求的食住行、康体居 、医养学等产品和业态 ,努力把旅居业态培育成“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”样板 。在社会层面 ,倡导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,开展绿色生活系列创建,建设一批生态教育和体验基地 ,开发生态文化产品品牌,讲好七彩云南的美丽故事。




    来源:云南日报

    上一篇:省级生态环境保护派驻监察如何凝聚合力?

    下一篇: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——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引发全省干部群众热烈反响

  • XML地图